8月6日早上,经历了连日暴雨后的广州市白云区大源村黄庄片区,一股反常的黄泥水从山体向居民楼冲刷而来。发现险情后,大源村马上发出警报并疏散转移群众。在与时间赛跑的生死疏散中,35岁的大源村治保队员汤伟鹏在危急关头奋力一推,将生的希望留给了他人。连日来,同事们追忆这位基层工作者,大家眼中“实在又靠得住”的年轻人,舍己为人“用生命守护生命”。
01
同事忆述
危急关头的奋力一推和最后呐喊
身着黑色治保队服、肩佩“广州街坊”红袖章的汤伟鹏正在颐雅苑二巷10号门口疏散群众。同事手机里留下了汤伟鹏生前最后的影像。
“他原本8月6日早上8时就下班了,但险情就是命令,他选择留下。”汤伟鹏同事李承辉哽咽着说,他用尽职尽责践行了“人民至上”的信念。同事们回忆,事发当天早上,汤伟鹏穿梭在颐雅苑的巷子里,挨家挨户拍打居民大门。时间就是生命,他和同事们争分夺秒地疏散群众,短时间内成功转移83名群众。“你们走前面,我断后。”在疏散群众过程中,汤伟鹏始终走在队伍最后。
8月7日下午,广州日报记者在白云区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病床上见到大源街干部彭志良,前一天下午他接受了三个小时的手术,头部、双臂及双膝有多处外伤。他的神情十分哀恸,不仅是因为身上的伤痛,更因为遇难的群众和牺牲的同事汤伟鹏。垮塌发生前,彭志良和汤伟鹏正在颐雅苑二巷10号门口劝导群众尽快撤离。
“他(汤伟鹏)站的位置比较靠里一点,我就靠外一点。在劝离群众的过程中,突然听到一声巨响,我就叫大家快走……他推了我一把,为我争取到一点空间,可能就这么幸运,他这一推我就摔到外面去了,没被塌下来的横梁泥土盖实……”彭志良哽咽着回忆了垮塌发生时的瞬间。自己先是两眼一黑昏过去,后面见到了光,清醒了一下,发觉身上都是瓦砾泥土和血,忍着剧痛爬出来。
李承辉说,当垮塌突然发生,房屋开始坍塌的千钧一发之际,汤伟鹏大喊一声“快走”,用尽全力将同行的彭志良和张桂财推向安全区域。同一瞬间,轰然倒塌的房屋将他掩埋,而那声“快走”成为了他生命最后呐喊。
“跑出来后,我大脑一片空白,整个人都是懵的,身后房屋倒塌成为一片废墟。”回忆起垮塌的情景,李承辉仍心有余悸,“等回过神来,我们马上拨打汤伟鹏的电话,却已经无人应答了。生死关头,他把生的机会留给了别人,自己却被掩埋在废墟之下。”
02
“实在又靠得住”的年轻人
在平凡岗位守护家乡
翻开汤伟鹏的工作履历,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有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守。2019年3月,他加入大源村治保队,中途因家庭原因短暂离职,2022年3月又重返岗位。“我们是本地人,这里是我们的家乡,我们真的想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好。”这是汤伟鹏和队友们常说的话,大家评价他是“实在又靠得住”的年轻人。
“我们治保队员大多身兼数职,是山火、险情等突发事件的重要救援力量,我觉得他代表了我们共同的信念——这里是我们的家园,每一分努力和付出都是为了家乡的平安。”李承辉说。
“他是真的热爱这份工作。”同事徐宇民说,“这段时间我们工作非常忙,即使是暑假他也没有陪老婆和孩子回娘家,而是留下来专心投入工作。”在徐宇民眼中,汤伟鹏“话不多但做事扎实”,日常巡逻防控,他总是冲在最前面。今年5月底,他和队友在夜巡时发现大风刮倒的大树横穿路面,立即冒雨疏导交通,避免事故发生;8月初,接到火灾警情后,他和同事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疏散群众。
“维护村里治安、化解矛盾纠纷、开展反诈宣传……治保工作说起来繁杂,但却事关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肯定要尽全力干好。”这是汤伟鹏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巡逻组成员,24小时三班倒是工作常态,他总是默默埋头苦干,主动参与治安防控、消防应急等急难险重任务,从不挑肥拣瘦。“到哪个岗位他都无所谓,安排什么就干什么,没有怨言。”徐宇民说。
汤伟鹏还主动学习消防技能,积极参加消防站比武和应急小单元比武,锤炼专业技能;在兼任微型消防站消防员期间,他认真钻研业务,时刻准备着为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挺身而出。
因治保队员工作需要早晚倒班,有时遇到紧急任务,哪怕休息也得迅速归队。每当孩子问“为什么爸爸还不回家”,汤伟鹏妻子姚桂枝会说:“爸爸在维护村里的平安啊”。在她心中,汤伟鹏是有担当、有责任感的英雄,在平凡的工作中守好小家,守护万家。
汤伟鹏走了,他“实在又靠得住”的形象长存同事们心中,舍己为人的精神激励着后来者,“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举动镌刻在他深爱的家乡土地上。
久联优配-民间配资-实盘配资炒股-免息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